全职美工 “志智双扶”如何有效激发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内生动力——评《社会性融入: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多维度透视》

发布日期:2024-09-18 09:53    点击次数:179

全职美工 “志智双扶”如何有效激发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内生动力——评《社会性融入: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多维度透视》

在新中国成立的70多年里,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移民先后经历了1949-2000年的工程水库移民和1978-2020年的扶贫移民两大阶段。后者又细分为开发式移民、生态移民与易地扶贫搬迁移民三个小阶段。为了解决深度贫困地区“一方水土不能养一方人”的脱贫问题,易地扶贫搬迁旨在通过“挪穷窝”“换穷业”实现“拔穷根”,成为脱贫攻坚中的难中之难和重中之重。但我国政府仅用5年时间内完成了对1000万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这既是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

然而,贫困户“搬的出”,只是做好了搬迁的前半篇文章;只有贫困户搬迁后能“稳的住、可致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才算有成效。由谢治菊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社会性融入: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多维度透视》一书正是从社会融入这一搬迁移民的核心问题入手,从解决搬迁农户的融入意愿、融入能力、融入行动与融入机制出发,对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社会融入成效、经验、困境、需求与路径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讨,在深化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构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长效机制、促进搬迁农户市民化、培育和搬迁农户的现代性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困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其自身的改变意愿,如因缺乏行动预期、行动能力,而不想、不能通过行动来改变搬迁后的生活状态;二是因政府政策、社会环境、资源状况社会支持等原因,虽然努力但无法采取改善、提升自身生活质量。因此,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核心,是要解决政策、资源、机会问题,以及搬迁农户的行动意愿、行动预期、行动能力、行动机制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深度贫困地区可持续生计的关键是培养搬迁农户的内生动力,解决搬迁农户的知识问题、思想问题和认知问题,帮助搬迁农户从被动的“要我脱贫”变为主动的“我要脱贫”,并进一步提出了“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扶志扶智”(以下简称“志智双扶”)理念。参考本书内容,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志智双扶”将如何有效激发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内生动力。

美工包月

扶志主要是扶思想、扶信心,扶智主要是扶思路、扶技能。前者关涉个体心理即可持续发展意愿,后者关涉个体能力即可持续发展行动,二者共同解决的是搬迁农户的“可持续发展意愿、可持续发展预期和脱贫能力”问题,且这些问题除与个体因素有关之外,还与家庭状况社区资源、社会支持有关。具体而言,一是叠加赋能,形成“志智双扶”的个体培育路径。在防返贫阶段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要旨和着力点在于提高脱贫户“自我实现”的内生能力,只有提高脱贫户自身的发展能力,才有可能进一步实现后续各方面的机会平等,而“志智双扶”是提高个体内生能力的关键途径。一般而言,“志智双扶”的举措,与心理疏导、教育帮扶、技能培训分不开,也与产业发展、就业帮扶有关系,它们会共同促进个体由传统性向现代性迈进。即让搬迁农户以更加积极、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新生事物,增加社会流动,摆脱土地束缚,进而获得丰富的社会阅历,降低行为保守性和心理封闭性,增强自我依赖和自我效能感,真正形成改变贫困现状的个体内生动力。一如英格尔斯所指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这也正是“志智双扶”的主要目的。二是能力建设,培育“志智双扶”的家庭引导方式。家庭发展能力是家庭凭借所获取的资源满足每一位家庭成员生活与发展需要的能力,美工兼职主要包括支持、经济、学习、社会交往与风险应对5个方面。家庭发展能力是后脱贫时代脱贫户稳定脱贫的关键议题,即使是已经步入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也面临着家庭发展能力问题,而脱贫家庭则更容易出现家庭变迁、家庭功能弱化、家庭需求与家庭功能对应结构失衡、家庭功能供求的自我均衡机制失灵等问题,家庭能力建设比以往更加依赖外部的支持。针对脱贫家庭所存在的思想观念落后、脱贫内生动力不足以及家庭资源匮乏等问题,可以通过“扶志”帮助脱贫家庭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志向,在思想、观念、风俗习惯、脱贫信心上帮扶,提高可持续生计的积极性,奠定培育脱贫户稳定脱贫内生动力的坚实基础;通过“扶智”让脱贫家庭找到一条适合自家实情发展的可持续生计之路,从而促进脱贫家庭的稳定脱贫。具体而言,可以从强化家庭风气引导、增加家庭政策供给、聚焦家庭资源培育等角度增强家庭发展能力建设,推动脱贫地区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良好效应。三是家园守护,打造“志智双扶”的社区协同手段。在稳定脱贫治理实践中,协同治理因为能产生协同效应,被认为是治理主体间最能形成合力、最为和谐的关系。社区协同治理是协同治理思想在社区层面的应用,它体现为社区内外多元利益主体在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和社区服务的供给中形成的合力。开展社区建设,共享资源,促进生产和就业,利用相关制度保障多方利益主体参与社区治理,促使彼此利益相连,最终达到社区善治,这是构建脱贫户稳定脱贫的重要途径。因此,解决脱贫户稳定脱贫问题同样需要考虑社区层面的影响因素,针对目前社区共识不足、社区服务缺乏、社区能力脆弱等问题,从社区主体协作、社区资源共享、社区利益连接以及社区行动保障机制四方面入手。通过参与成本较低、参与预期相对明确、参与收益明显的社区组织形式,把社区发展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结合起来。四是构建安全网,建立“志智双扶”的社会支持叙事。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另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相对贫困“志智双扶”社会支持网络全职美工,既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护,又要能够有效发挥社区服务和“第三部门”的积极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志智双扶”的社会支持问题,从而化解政治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为此,我们可以从社会资本培育、社会网络支持、社会政策优化等方面探讨“志智双扶”的长效发展机制,提供健全的保障体系、完善的政策体制、持续的增收机制、均等的公共服务和丰富的社会网络,与“志智双扶”的志气需求、心理需求、能力需求、智慧需求和现实需求相吻合,保障“志智双扶”的有效开展。

总而言之,全书共七章内容,包括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融入的背景梳理、历史变迁、困境调查、案例分析、路径优化和理论建构等方面,通过该书能够全面深刻地了解中国易地扶贫搬迁的现实情况与发展方向,本文只是对其中一章的简要概括,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找来一读。

【作者】岳经纶,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

【频道编辑】李晓霞 林琳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龙飞 郭芳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联系方式:451255985@qq.com,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