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美工 巴以关键时刻,中方出手助力巴勒斯坦一致对外,美国主张已被抛弃

发布日期:2024-08-03 09:02    点击次数:93

全职美工 巴以关键时刻,中方出手助力巴勒斯坦一致对外,美国主张已被抛弃

#深度好文计划#当下的巴以局势正迎来一个极为重大转折点,就在这个时候,中方突然出手做成了一件壮举,以色列的野心或已经破产。

23日,以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和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为代表的14个巴勒斯坦派别在中方斡旋之下成功签署《北京宣言》,主张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团结。此事意义非常重大。

多年来,因为以色列不断吞并巴勒斯坦的土地,当下的巴勒斯坦已经很难被称为一个国家,事实上因为《两国方案》未能落实,当下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没有承认巴勒斯坦是一个合法化的国家,它的存在,更偏向于认知和文化层面。从政治和地理角度来讲,巴勒斯坦被分为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两个实体。

其中加沙地带因为这次巴以冲突而广为人知,早在这次巴以冲突以前,因为受到主张更为强硬的哈马斯统治,加沙地带已经遭受了以色列多年大力封锁,当地很多物资供应主要靠的是走私。巴以冲突期间,哈马斯通过大量地道给以军造成杀伤,这些地道最早其实就是用于走私的。

相比于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处境相对舒服许多,因为统治约旦河西岸的,是以法塔赫为代表的当局,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巴勒斯坦合法当局,而且在前巴勒斯坦总统阿拉法特带领下,法塔赫和美西方关系也比较好,《奥斯陆协议》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促成的。巴以冲突爆发以来,美国曾不止一次对以军涉及打击约旦河西岸的军官发起制裁。说白了,法塔赫的看法是,只要伺候好了美国老爷,我就能得到一个苟且偷生的机会。

所以虽然在国际上,一般认为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统称为“巴勒斯坦”,但因为主张的不同,双方之间也不算和睦。

近代史告诉我们,在国家兴亡的关键时刻,唯有抛开一切成见,共抗外侮,才有一线生机。在这里我想起一部讲述二战犹太人的电影《钢琴家》,这部电影的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本人经历也很传奇,他是一个波兰犹太裔,他的父母都曾经进过纳粹集中营,他本人在二战时期被迫生活在克拉科夫犹太人聚集区,另一部很有名的犹太人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听说巴以冲突以后,很多观众给这部过去评价极高的电影集体打低分),讲的就是发生在克拉科夫犹太人聚集区的故事。

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最初《辛德勒的名单》选定的导演其实是波兰斯基,但波兰斯基因为当时还无法面对自己曾经的战争创伤,所以拒绝了这一邀请,此外他的妻子,正是好莱坞第一血案“莎朗·塔特案”的受害者塔特,凶手是美国最有名的杀人犯之一查尔斯·曼森,最后,波兰斯基自己还曾性骚扰女童,电商设计师以至于长期不敢回美国。

《钢琴家》正是波兰斯基本人在直面自己战争创伤以后拍摄的电影,虽然波兰斯基这个人很受争议,但这部电影却很受好评,片中主角作为一个犹太人,陷害他或出卖他的几乎都是犹太人,而帮助他的、饶恕他的,却都是德国人。波兰斯基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犹太人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说了这么多,我们就是想说明一点,国家危在旦夕,还在秉持什么“攘外必先安内”、“宁予友邦,不予家奴”之类混蛋逻辑,必定会给侵略者有机可趁的机会。把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分开,以色列明摆着就是借美国的政治影响力,对巴勒斯坦搞内部分化,而巴勒斯坦内部的问题,却也给了以色列趁虚而入的机会。

巴以冲突爆发以后不久,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就在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授意下谴责了哈马斯。全世界一瞧:你法塔赫自家人都不支持哈马斯,谁还管它?所以美国才敢全面支持以色列消灭哈马斯,以色列更以消灭哈马斯为借口,大举侵略加沙地带。

坦白说,因为阿拉法特的缘故,我个人对法塔赫还是比较有好感的。但不得不说,巴以冲突以后阿巴斯第一时间和哈马斯切割,是不折不扣的自毁长城。自那以后至今,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的悲惨遭遇,也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事情发展到今天,法塔赫也该看出一些端倪,或许靠着亲近美国,在特定时期,能够为约旦河西岸赢得苟且偷生的空间。可要是涉及到美国的中东霸权、扶持以色列的野心,那么美国也不会管巴勒斯坦怎么样的。

正好近期,巴以乃至整个中东局势,迎来了一个关键时期。以色列在加沙的战事难以取得有效突破,无法彻底消灭哈马斯,近期又接连袭击了黎巴嫩真主党和也门胡塞武装,以色列几乎已经沦为中东公敌,在这个时候,正是巴勒斯坦团结一心、一致对外、对抗以色列侵略的最佳时机。

所以在这个时候,中方出手助力巴勒斯坦一致对外,可以说是给了巴勒斯坦最大的自救之道。好在在这个时候,法塔赫终于醒悟,一脚踢开了美国,决定和哈马斯合作。

当然,考虑到过去法塔赫和哈马斯之间成见很大,加上法塔赫内部应该还有亲美势力的存在,还有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处境差异极大,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要彻底实现巴勒斯坦内部团结一致,可能不是特别容易,在这里,就看巴勒斯坦内部各派系,能够做出多少努力了。